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直笔从来难 中国古代史官的气节与厄难

直笔从来难 中国古代史官的气节与厄难

2010-9-17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凤凰博报   作者:梅桑榆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 

  魏晋南北朝时期,以篡改、焚烧史书、威胁打击修史者等手段企图饰过掩恶的皇帝、权臣,当然不止桓温、苻坚两人。南朝齐国的开国皇帝萧道成,原是宋国的权臣,总揽军政,威势震主,后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,自己当起了皇帝,并改国号为齐。“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(帝王)家!”这一名言,便是萧道成派兵入宫,刘准被迫禅位后的哭诉之语。萧道成死后,他的儿子萧赜即位,是为武帝。他在位期间,征虏功曹(征虏将军之佐吏)刘祥撰写了一部《宋书》,将萧道成受禅的经过,直笔实录,并有讥刺之语,萧赜得知后,大为不满,这等于将他老爹篡位的勾当曝了光,并将传之后世。但萧赜一时没抓到刘祥什么把柄,未拿他治罪。后来刘祥作《连珠》15首,内容多怨刺之语,萧赜这下揪住了他的辫子,令御史中丞任遐上书弹劾刘祥“轻议乘舆(指皇帝),历贬朝望”、“道说朝廷,亦有不逊之语”(《南齐书·刘祥传》)将他流放广州。刘祥在流放地抑郁而死,时年39岁。

  梁国武帝萧衍,登上龙椅的途径与萧道成相同。永元三年(501年),时任辅国将军、雍州刺史的萧衍,拥立南康王萧宝融即位于江陵,是为和帝。后来他起兵攻下齐国首都建康,东昏侯萧宝卷被建康守将所杀。萧衍遂自为中书监、大司马、录尚书事、骠骑大将军、扬州刺史、建安郡公,总揽朝政。翌年又进位相国,封为梁公,不久又进爵为王,反正兵权在握,他想闹个多大的官就闹个多大的官。随后,他逼萧宝融禅位,自已坐上了龙椅,改国号为梁,成了梁国的开国皇帝。奉朝请吴均在撰《齐春秋》时,把萧衍称帝的经过如实写入。萧衍看了《齐春秋》,火冒三丈,下令罢去吴均官职,并将《齐春秋》付之以炬。

  北魏大臣崔浩因编修《国书》而被杀,是中国史学史上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。

  崔浩,字伯渊,高清河东武城(今山东省武城县)人。曾仕北魏道武、明元、太武三朝,官至司徒,参预军国大计,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过重要作用。他博览经史,善于书法,信奉道教,兼通阴阳术数,史书称他“才艺通博,究览天下,政事筹策,时莫能二”。太武帝神(jia鹿下置加)二年,魏世祖拓跋焘为了让自己的丰功伟绩传于后世,下诏令崔浩编纂北魏的《国书》,称赞他“德冠朝列,言为世范”,要他“综理史务,述成此书,务从实录”(《魏书·崔浩传》)。崔浩奉诏后,很快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,其中有中书侍郎高允与高谠、张伟、邓颖等一帮文官,连他的弟弟也参加编纂。最后由崔浩负责统稿,对全书做了最后的润色。

  《国书》编好之后,本可以交差完事,但著作令史闵湛、郄标,一贯爱拍崔浩的马屁,提出“请立石铭,刊载国书”的建议。也即把《国书》内容刻石立碑,以传永久,并提出将崔浩注释的《五经》也一同刻上。古人把刻碑作为传世的重要手段,能将《国史》刻石立碑,使其永垂不朽,崔浩当然赞成,连主持政务的皇太子也认为是好事。崔浩于是调集工匠,在首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东郊三里处辟了一块方圆130步的地盘,作为《国书》、《五经》的碑林。用工达三百万,方大功告成。然而,这项以图“不朽”的工程,却为他招来杀身之祸。

  将史书刻石立碑,堪称史无前例,况且碑又立在通衢之旁,故前来看稀罕的人络绎不绝。崔浩在编修《国书》过程中,本着直笔写史的原则,“尽述国事,备而不典”,把北魏皇室的丑闻秘事皆收录其中。在拓跋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,崔浩常和鲜卑贵族的意见相左,但甚得拓跋氏祖孙三代,特别是深受拓跋焘的宠信,招至鲜卑贵族和一些大臣的仇视和忌恨。这一下,他们终于抓住了崔浩的把柄,纷纷到拓跋焘那里告状,说他把《国书》刻石立碑,将皇室秘事公诸于众,是“暴扬国恶”。拓跋焘大怒,忘记了自己曾令崔浩“务从实录”等语,下令将崔浩及秘书郎吏以下参预修史的128人全部处死,并灭其三族。幸亏高允临难不惧,据理力争,这些人的亲属才免于一死。

  太平真君十一年(450年),崔浩被诛。临刑时,他被关进囚车,押往城南刑场,押送官令数十名卫士往他身上撒尿,崔浩嗷嗷呼冤,远处的行路人都听到他的叫声。崔氏家族及与其通婚的范阳卢氏、太原郭氏、河东柳氏等,尽遭灭族,上千名无辜的人死于这场屠杀。这一血案,给后世史官的心理上留下一道无法抹去的阴影。

  曾经做过史官的韩愈,深知修史之难、做史官之险,他在《答刘有才论史书》一文中,列举孔子、司马迁、班固、崔浩等修史者所遭厄难,大发感慨说:“夫为史者,不有人祸,则有天刑,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!”天刑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,而人祸却是历朝难免。

  由于帝王与权臣为掩恶讳过而屠刀乱挥,不知多少人因直笔写史而人头落地。然而,中国古代史官所遭受的重重厄难,并没有吓倒后来者,齐太史不畏艰险、冒死直笔写史的精神气节,代代相传,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总有那么一些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,以史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,以对历史、对后人负责的可贵精神,秉笔直书史事,才使许多历史的真相传诸后世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史官